CCP20231013

檢查一下自己 有否囤積症? 懷疑自己或家人出現囤積症 的先兆?坊間有不同評估工具, 其中較常用是“ Frost Hoarding 量表”,使用圖像來顯示不同房 間中不同程度的物品。 同一個房間9張圖片,顯示 不同程度的混亂。看看自己是處 於哪一張圖的狀態;如果是 6 分 以上的圖片,即有機會患上囤積 症。黃承斌建議,可聯繫家庭醫 生進一步判斷情況。 與童年經歷有關 黃承斌認為,黎太較大機會屬囤積症患者,因為她大量囤積 的過期罐頭等食物,屬於沒價值或明顯用處的物品。同時,她因丟 棄這些物品而出現較大的情緒波動,黃承斌表示,根據文獻,超過 一半的囤積症患者,在年輕時曾經歷嚴重物質缺乏。黎太早年在中 國內地經歷饑荒,明顯屬於前者,故較大機會因這個缺乏食物的經 歷,而逐步發展出囤積食物的行為。 至於老陳個案,黃承斌表示,他的囤積行為較黎太複雜,涉 及不同面向,如重復購買鬚刨,可能認知能力呈倒退跡象,同時他 亦持續購買了大量全新家居用品囤積在家,似涉及過度購買行為 (Excessive Purchases)。他在丟棄物品時,未有出現像黎太般 的情緒波動,這是因為他的滿足感源自購買行為本身,而情感並非 依附在購買回來物品,黃指出,囤積與過度購買行為,會同時出現 在患者身上。 盡快尋求協助 黃補充,囤積症與童年遇上不愉快經驗(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有關。當某某兒時父母離異或曾受到過度體罰,步入老年後, 當遇上一些不利的生活情況,如壓力、獨居等危險因素(Risk Factor), 就會較容易出現囤積症。黃建議,上述兩個個案都需找家庭醫生作進一步跟 進。他強調,不要單單注視囤積症行為所引致的衛生及安全問題,行為只屬 於病症,實則還要處理一些內心不快或惡劣經歷,才是治本之道。 黃承斌補充,預防勝於治療,保持家居環境整潔,維持健康的社交生 活,經常運動,避免長時間獨留在家,都有助減少觸發患上囤積症的風險。 倘若懷疑長者出現上述囤積症的症狀,心理學家 Debbie建議,家人需 盡快尋找家庭醫生協助,轉介至精神科醫生或註冊心理學家作進一步診斷, 配合藥物或認知行為治療。Debbie強調,民眾需要更多心理教育,特別是華 人長者,讓他們或家人對心理疾病有更多認識和了解如何尋求幫助。 1、如果住所囤積情況嚴重,可透過溫市網頁或VAN311 應用程式,主動聯絡溫市囤積行動應變小組(HART), 作進一步防火評估及心理健康跟進網址:vancouver.ca/ people-programs/hoarding-action-response-team.aspx 2、佳頤中心設有“好幫手計划”,為溫市華埠弱勢及 低收入長者提供簡單家居清潔和關懷陪伴服務,查詢可致電 778-223-7236或電郵至info@gccws.ca 3、Better at Home計划在大溫地區設有不同服務點, 提供簡單家居清潔服務。 網址:www.etterathome.ca/bah-listing/ 實用查詢 (網上圖片) 天下 專題 CANADIAN CITY POST 12 CANADIAN CITY POST 都市報 2023年10月13日

RkJQdWJsaXNoZXIy MTMxNzkz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