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P20230303

教育 副刊 CANADIAN CITY POST 一齣紀錄片由眾口讚揚到群相擲石,也不 過在朝夕之間。自決定暫時停映後,報上多了比 較冷靜客觀的評說,無須我多言。但覺得這件 事是極好的一課,值得許多人(包括我)從中學 習。 說到英華書院,倒是跟我有相當關係,因為 內子正是英華舊生。不止這樣,她母親(我的岳 母)也曾就讀英華。 我初會內子,當日她穿的正是英華校褸。 移民溫哥華後,她跟當年同學不時聚會,我 做司機,也成座上客。因此我也知道當年她們 校長和老師的佚事。她們那一屆最為人知的同 學是李清詞牧師,她是中華基督教會在香港第 一位接受按立的女牧師,時為1966年。 最近內子一位同學的女兒,WhatsApp了一 張黑白舊照來,是她母親學校旅行時所攝。照 片中一群初中女生在山澗邊合影,我估計是當 年熱門旅行地荃灣三疊潭。好幾個女生都梳孖 辮,看來當年流行。我一眼便認出內子,她認出 其中幾位同學包括李清詞。 近日在整理舊文件,無意中發現一張手製 感謝卡,竟是英華同學所贈,感謝我接受她們 的訪問,具名者是中一同學江嘉盈、黃靜賢、朱 樂然、梁敏琪,時為2006年3月11日。整件事我 已忘記,只覺得這班小女孩不簡單。算一算經過 17年,她們應該都在服務社會了。 如果不是發生影片事故,看到這張卡,大 概我會把它跟其他與讀者交往的信件、卡片、照 片再放箱子裏,不會仔細看。而那張珍貴的舊照 也不會傳過來。 也是英華 1971年,心理學家德西(Edward L Deci) 有一個知名的實驗,他隨機抽樣一班中學生去 解決一些有趣的智力題。第一階段,所有學生都 沒有獎賞。第二階段,有一半學生有獎賞,每完 成一題就有一美元;另一半學生無獎賞。第三階 段:休息時間,自由活動。 在第二階段,有獎賞的表現確實比較努 力。到了第三階段,反而無獎賞的,有更多人在 休息時間繼續解題。 最後結果,沒有獎賞的表現反而更好。實 驗得出的結論,即是“德西效應”:在有些情況 下,外在報酬有時反而減低內在報酬。 把這理論應用到其他人,甚至如姜濤身上: 當他“外在報酬”(音樂獎項)和“內在報酬” (表演的純粹喜悅)兼得的時候,若姜濤、姜糖 太在乎音樂獎項,不但不會增強姜濤演藝事業 和表演興趣,反而會降低他的創意動機。 簡單地說,姜濤喜歡跳唱表演,過程中他 當然得到報酬,讓他能肩負起供養家庭的責 任。但過分地“推高”一個藝人,在他身上加諸 太多的榮譽,反而會減少他對表演這件事的興 趣。每每當人獲得很多物質獎勵、榮譽等“外在 報酬”,心態就變了,變得患得患失,唯恐自己 的努力配不上獎勵,或覺得獎勵配不上自己的努 力。 最重要的是,他們的動機會從取悅自己,逐 漸變成取悅報酬給予者:因為外部評價體系,而 漸漸迷失自己。 即使當事人並沒有意識到,但這種動機轉 換,還是會隨着一次一次的物質獎項,逐漸在潛 意識中扎根,最終“自驅”變成“他軀”,興趣也 自然消失了。 我這個姜糖醫生,不想他“高處不勝寒”, 背負別人的期望愈大,壓力就愈大。我最關心 的,是他的身心狀態,要自己想做、覺得有意 義,姜濤才是舞台上的王者。 我也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在內在報酬和外 在報酬上取得平衡。不做第一,是化妝的祝福! 電郵:info@drmiao.com.hk 德西效應 文:苗延琼 文︰阿濃 22 CANADIAN CITY POST 都市報 2023年3月3日

RkJQdWJsaXNoZXIy MTMxNzkz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