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P20220805

財富 投資 CANADIAN CITY POST 唐代詩人元稹說“大暑三秋近,林鐘九 夏移”,雖然大暑已過去,但高溫天氣 似乎才剛開始。在空調普及的今天,有 時候仍然酷熱難耐,在科技並不發達的 古代,如何避暑消夏令人感到好奇。所 幸至今保留了一些避暑題材的古畫作, 讓人們能一窺古人的避暑痕跡。 歷代有關避暑消夏的繪畫作品不在少數。 五代宋初,郭忠恕的作品《明皇避暑圖》絹本 構圖巧妙,以界畫的表現形式展現,畫面三分之 一是描繪遠處的山峰樹木,運用了披麻皴的繪 畫技法。兩宋避暑或消夏題材的繪畫作品中, 南宋佚名的《槐蔭消夏圖》和夏圭《臨流撫琴 圖》尤為值得一提。 故宮博物院首席模搨官常保立認為,“《槐 蔭消夏圖》特別細謹質密,非常出色,也就可以 使很細勁的墨線入素力透。毫不誇張,可以放 大幾十上百倍,都還會有很多感人的筆墨細節 可觀。”據了解,在重文抑武的南北兩宋即將交 替的年代,中國畫創作出現過極致工細的高峰, 雖盈尺小幅,但工細不失勁的用筆和丹青士人 身心筆墨於點畫的穿透力,後世無法相比。 常保立介紹,槐在古漢語中與官相通,特 指三公之位的顯貴。槐還指代科考,因槐與魁 相近,多有得魁星神君而登科入仕之祥瑞美意。 “畫中人物是一位世隱高士,養神仰以藤笪臥 榻之上,所見案幾手卷、香爐、蠟扡外亦有屏風 幅裝雪景山水,自然涼爽”。這幅畫最大的特點 是,無論是主題還是內容,都十分明顯地指向 了夏天。 高士的袒腹,顯然是最炎熱的三伏。畫中 的老槐樹壯碩茂盛,從物植規律來看,槐樹最 旺時節當在開花後,草木之長正是“大暑”期 間。被董其昌列為“北宗的”夏圭《臨流撫琴 圖》,儘管後來在南北宗劃分上有爭議,但從畫 面中可以看出馬夏山水的功夫全在水法中,圓 鋒斫筆亦勁亦推的篆引獨具特色,尤其山石用 筆拐彎處的暗過與樹木兩筆搭界處的鐵鉤鎖, 體現出的力量感。 以“避暑”為主題的還有《驪山避暑圖》, 一幅大青綠山水界畫,絹本設色,宣和裱裝,繪 製了唐代帝王貴族前往驪山行宮避暑消夏的情 景。曾一度被傳為南宋作品,但經考證,此圖是 康熙41年(1702年)8月,揚州袁江以南宋人筆法 繪製。 南宋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曾寫到:“京 都人最重三伏,蓋六月中別無時節,往往風亭水 榭,峻宇高樓,雪檻冰盤,浮瓜沉李,流杯曲沼, 包炸新荷,遠還竿歌,通夕而罷。”其中“浮瓜 沉李”,指的便是在冷水裏浸過的瓜果。 早在先秦時期,中國就出現了用來冰鎮飲 料、盛冰降溫的大型冰酒器——冰鑒,算起來 這也是人類最早使用的“冰箱”了。《周禮》記 載,“祭祀供冰鑒。”此處的“鑒”,並非後來常 用的鏡子之意,而是指一種青銅容器,其形似大 盆。 古時沒有冰箱,聰明的古人們便製作出這 樣一件造型精美又兼具實用性的容器。青銅冰 鑒,尊缶內裝酒,鑒、缶壁之間的空間放置冰 塊,這樣就可以隨時隨地喝到冰爽的酒。 1978年,湖北隨縣擂鼓堆曾侯乙墓出土過 很多大型器物,其中有一對冰鑒,鑄造非常精 美。這對冰鑒,一件藏於國家博物館,一件藏於 湖北省博物館。 有專家認為,冰鑒有兩點不可忽視:第一, 它是複合器物,不是一件器物,而是兩件器物 組裝在一起。 先秦的冰鑒不僅節能環保,就連用到的冰 也是取自大自然。《詩經》用生動質樸的筆觸描 繪了古人鑿取冰塊、藏入冰窖的勞動情景:“二 之日鑿冰衝衝,三之日納於凌陰”。有學者認 為,此處的“凌陰”即冰窖。 2000年前冰鑒 最早的“冰箱” 湖北隨縣擂鼓墩1號墓1978年出土的青銅冰鑒。 1978年 盈尺小幅古畫作 青山綠水覓清涼 至今保留的避暑題材的古畫作,讓人一窺古人的避暑痕跡。左圖為清《蘇堤消夏圖》局部;右圖為南宋《槐蔭消夏圖》。 網上圖片 31 CANADIAN CITY POST 都市報 2022年8月5日

RkJQdWJsaXNoZXIy MTMxNzkz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