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P20231013

撰文、攝影 :特約記者陳龍趙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從根本認識 滿屋雜物不捨丟掉是“病”嗎? 囤積物品是個很普遍的現象,特別當你住在城市屋或獨立 屋,地方大就有條件“任性”地去放置物品。部分生活用品越大 量購入,價格則越便宜,因此住屋往往也成為一個貯物庫。然而, 當雜物越積越多,未有作空間改造,朋友到訪,則容易被笑謔為 囤積症(Hoarding Disorder)的疑似患者,不過出現囤積行為 (Hoarding Behavior)就等於患上囤積症?囤積症患者又有何 特徵以供識別?一旦被診斷為患者,又可從什麼社會渠道得到幫 助呢?以上疑問,記者請來本地註冊心理學家和輔導員,以不同 疑似案例,為讀者逐一解說。 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 版(DSM5),囤積症歸類於強迫症及 相關症狀(Obsessive-Compulsive and Related Disorder)的一種,患者大多 在50歲或以上,對丟棄或跟物品(不論 其價值)分離,感到持續性困難,引致 主觀感到困擾,影響日常生活。其他影 響還包括雜物囤積住屋,令房屋設施無 法正常使用,構成火災、蟲害及因積存 物倒塌發生的危險。 囤積症不等於強迫症 卑詩省註冊心理學家 Dr. Debbie Leung 表示,只有約20%囤積症患者同 時出現強迫症的症狀,她認為不宜直接 把囤積症等同為強迫症;約75%患者會 出現情緒障礙症(Mood Disorder)或 焦慮症(Anxiety Disorder),目前, 認知行為治療(CBT)屬有效的臨床治 療方式。 卑詩省註冊臨床心理輔導員黃承斌 表示,並非家裏堆積了很多東西或出現 混亂等囤積行為,就必然患有囤積症。 識別患者其中一個特徵,就是當移除囤 積症患者物品時,對象會否出現相當大 程度的情緒波動,而囤積物品往往是價 值不高的東西,如報紙、周刊或膠袋, 積存物的數量往往會多至家人或自己無 法處理,連進出住所都有困難。 佳頤的Tommy 表示,清 走垃圾是治標,解決衛生 問題,鼓勵患者求助才是 治本。(受訪者提供) 註冊心理學家Debbie Leung強調,民 眾需要更多心理教育(特別是華人長 者),讓他們或家人對心理疾病有更 多認識和了解如何尋求幫助。 天下 專題 CANADIAN CITY POST 10 CANADIAN CITY POST 都市報 2023年10月13日

RkJQdWJsaXNoZXIy MTMxNzkz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