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YHS20210212

民以食 為天,作為中國人最重要的傳統節日, 春節就更注重「吃」了。春節的食俗五花 八門,除菜肴外,北方除夕要吃餃子, 表示辭舊迎新,除舊布新。南方人除夕 則必食年糕,因年糕有諧音「年年高」的 意思。年糕的樣式很多,顏色也不少, 特別是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金銀 財寶,寓意新年發財,財源滾滾。 餃子大約來自唐朝的西域,是一種 帶餡的麵食。宋代稱「角兒」,有不同的 餡心,尚屬點心一類。元代稱「匾食」, 至明代亦然,並開始成為過年必不可少 的吉祥食品。「匾食」進入明代宮廷被稱 為「水點心」,清代稱點心為「餑餑」,除 夕包水餃,叫「煮餑餑」。 餃子成為北方除夕的標誌食品, 一方面因為餃子本身味美,中國民間有 「餃子就酒,越喝越有」「好吃不如餃子」 等說法。更為重要的原因是,餃子具有 文化象徵意義,餃子是時間的象徵物, 新舊年度的時間交替在午夜子時,正 所謂「一夜連雙歲,五更分兩年」,吃餃 子表示辭舊迎新,除舊布新。為此,後 人又賦予餃子「更歲交子」之義,「子」為 「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 和「吉祥如意」的意思。又由於餃子形狀 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來,還象徵著 「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 南方人除夕講究吃年糕,寓意年年 高(糕)。關於年糕還有一個與李自成有 關的傳說,相傳他進京當了皇帝後,就 派人從陝北老家收來軟糜子穀子做成 糕,天天吃年糕,把每一天都當成大年 來過,所以本應幾十年的江山,讓他短 短幾十天就坐完了。 春節食俗除南北差異外,各地還 有獨特的美食。在湖北,有的地方春節 第一餐要喝雞湯,象徵「清泰平安」。此 外家中的主要勞動力還要吃雞爪,寄意 「新年抓財」;年輕的學子要吃雞翅膀, 寓意能展翅高飛;當家人則吃雞骨頭, 有「出人頭地」之意。荊州、沙市一帶, 第一餐要吃雞蛋,意謂「實實在在,吉 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兩個煮得很 嫩、可透過蛋白見蛋黃的「荷包蛋」,意 即「銀包金,金纏銀,得金得銀」。 在江西鄱陽地區,第一餐要吃餃 子和魚,意為「交子」和「年年有餘」,有 的在餃子中放糖塊、花和銀幣,意味 著「生活甜蜜」、「長生不老」、「新年發 財」。廣東部分地區春節第一餐要吃「萬 年糧」,即做好足夠春節三天家人吃的 飯菜,寓有「不愁吃喝」之意。潮州一 帶,第一餐常吃用米粉和蘿蔔蘿乾油 炸而成的「腐圓」,喝芡實、蓮子等熬成 的「五果湯」,寓意「生活甜美,源遠流 長」。 廣西壯族人春節第一餐吃甜食, 表示新的一年生活美好,甜蜜如意。福 建閩南人春節第一餐吃麵線,寓意「年 年長久」,漳州一帶吃香腸、松花蛋和 生薑,寓意「日子越過越紅火」。 江蘇、浙江部分地區春節第一餐 要吃由芹菜、韭菜、竹筍等組成的「春 盤」,寓意「勤勞長久」。安徽一些地方 第一餐時每人要咬一口生蘿蔔,名為 「咬春」,可「除菌防病,新年吉祥」。關 中、河南部分地方春節第一餐要吃餃 子與麵條同煮的飯,叫「金絲穿元寶」、 「銀線吊葫蘆」。豫南一帶除夕的年夜飯 吃到午夜,當新年的鐘聲敲響的時候 再端上一盤魚,以示年年有餘。初一早 上,又將餃子和麵條同煮著吃,麵條代 表錢串子,為發財之意。 上海人大年初一吃湯圓、年糕、蜂 糕、米糕、雲片糕等,寓言「年年高」、 「步步登高」。 「扔愁帽」 驅晦迎新喜 初一不灑掃迎好運 「趕五窮」辟邪除災 在河北邯鄲,扔愁 帽都是在除夕夜深人靜 之時進行。各家各戶的 大人、孩子,臨睡前都 把頭上戴過的舊帽子或 舊頭巾,悄悄扔到大街 上。第二天打掃街道 時,再把它們清掃到牆 角,到下月十五夜晚烤 「怕靈火」時燒掉。老人 說,這樣做可以扔掉一 年的舊愁,迎來一年的新喜。 相傳這一習俗起自戰國末年,秦 始皇打敗齊、楚等國,派大將章邯出 兵趙國。趙國軍民堅守陣地,英勇抵 抗,給秦軍以重大創傷。秦將章邯大 怒,攻破趙國都城邯鄲後,對這一地 方大肆燒殺擄掠。趙國人為了逃避秦 軍的殺戮,上人摘掉士巾,商人扔掉 商帽,背井離鄉,四出逃亡。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規定了統一 的士服士帽、商服商帽,趙國人不忘 亡國的奇恥大辱,每當夜深人靜,就 紛紛把秦王規定的士服士帽、商服商 帽扔到大街上。但是那時的邯鄲已在 秦的統治之下,很多人又因此橫遭殺 戮。從此,趙國人對秦王更加怨恨。 他們為了避免無辜的死亡,就在每年 除夕之夜,以新換舊為名,把頭上的 帽子偷偷扔到大街上,說是驅趕一年 的晦氣,扔舊愁、迎新喜,官府也就 無可奈何了。久習成俗後,秦國雖已 滅亡,邯鄲人並沒改變習慣,而是把 它作為一種地方風俗,稱之為「扔愁 帽」,流傳至今。不過,今人扔帽已 沒有當年的憂愁,而是把它當作一件 應景的樂事了。 在閩南一帶鄉村,過年習俗顯得 與城市不盡相同。鄉村農家房多門 多,除貼春聯外,房門兩側還要擱 置兩株圈貼紅紙的連根甘蔗,叫「門 蔗」,方言「蔗」與「佳」近音,寓意進 入佳境。廳堂中案桌擺有隔年飯、長 年菜、發糕,並插上用紅、黃兩色紙 紮的「春枝」,寓意飯菜長年豐足,吉 祥發財。 每家還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門 外,點燃待其煙繞火旺,男人依輩 分跳過這堆火焰,邊跳邊唸:「跳入 來,年年大發財;跳出去,無憂共無 慮;跳過東,五穀吃不空;跳過西, 錢銀滾滾來。」這叫「跳火群」,象徵 燒掉舊歲的邪氣,消災過運,迎來乾 乾淨淨、大吉大利的新年。「跳火群」 後就要用新掃帚打掃廳堂,同時要把 「跳火群」未熄的餘灰收集一些添於炭 爐中,叫「添旺」,象徵更加興旺。 在江蘇民間,也有一些獨特的習 俗。蘇州人除夕在飯內放進熟荸薺, 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 往,泡茶時要置入兩隻青橄欖,謂之 喝「元寶茶」,恭喜發財。南通人則有 在家門口或堂前插冬青、柏枝的習 俗,取意生活開花節節高。 正月初一,在整個新年年俗中具 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相傳這一天是掃 帚的生日,所以不能動掃帚,否則 會把好運統統掃光。假如非得掃地 不可,得從外往屋裏掃,便不會「破 財」。這一天還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 因此人們在大年夜就把家裏打掃乾淨。 除了相傳是掃帚的生日外,正月 初一又為「雞日」,傳說從正月初一到 初七,女媧在前六天的時間造了雞、 狗、豬、羊、牛、馬,在第七天造出 了人,所以這七天分別被稱為雞日、 狗日、豬日、 羊日、牛日、 馬日、人日。 古人特別重視 雞,稱其為「五 德之禽」,《韓 詩外傳》說,牠 頭上有冠,是 文德;足後有 距能鬥,是武 德;敵在前敢拚,是勇德;有食物招 呼同類,是仁德;守夜不失時,天明 報曉,是信德。 還有傳說稱「天雞吃鬼」,在這一 天,人們會畫雞貼於門上,以示謹 始。最早雞的造型是刻在門上的,後 來又衍生出剪紙、年畫等形式:公雞 口中都叼著「五毒」,即蠍子、蜥蜴 等,表示驅邪辟邪之意。 吃過年夜飯,也接回了灶王爺, 踩著一地鞭砲紙屑殘渣,正月初一照 例是要去給各家各戶的親戚長輩們「拜 年」。 春節時,古代士大夫有用名帖互 相投賀的習俗。明朝大畫家文征明在 《賀年》詩中描述;「不求見面惟通謁, 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紙, 世憎嫌簡不嫌虛。」上面提到的「名刺」 以及「名謁」,很有點後來「賀年卡」的 意思,用於聯絡感情和互致問候,既 方便又實用,時至今日仍然頗受歡迎。 農曆正月初五俗稱「破五」,這一 天許多地方有「趕五窮」(智窮、學窮、 文窮、命窮、交窮)的風俗。人們黎明 即起,放鞭砲,打掃衛生,表達辟邪 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漢族民俗指「破五」前諸多禁忌過 此日皆可破,按照舊的習慣要吃「水 餃」五日,還有民俗說「破五」這天不宜 做事,否則本年內遇事破敗。「破五」 習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窮, 迎財神,開市貿易。南方人在正月 初五祭財神。 清代顧祿《清嘉錄》云: 「正月初五日,為路頭神誕 辰。金鑼爆竹,牲醴畢陳, 以爭先為利市,必早起迎之, 謂之接路頭。」又說:「今之路頭, 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謂五路,當是東 西南北中耳。」 上海舊曆年有「搶路頭」的習俗。 正月初四子夜,備好祭牲、糕果、 香燭等物,並鳴鑼擊鼓焚香禮拜,虔 誠恭恭敬財神,名曰「搶路頭」,又稱 「接財神」。五祀即祭戶神、灶神、土 神、門神、行神,所謂「路頭」,即五 祀中之行神。凡接財神須供羊頭與鯉 魚,供羊頭有「吉祥」之意,供鯉魚是 圖「魚」與「餘」諧 音,詩個吉利。 春節是中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 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慶祝這個佳節,在千百年的歷史發 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在古趙京都邯鄲,除夕 夜流傳扔愁帽的風俗,據說這樣可以扔掉一年的舊愁,迎來一年 的新喜。而在江蘇,則有「掘元寶」喝「元寶茶」的習俗,象徵 新年發財。 拜年送「大桔」 寓意大吉大利 「跳火群」消災「掘元寶」發財 撒芝麻桿日子越來越好 在山東菏澤農村,大年三十夜 裏在家人都準備休息時,要先在大 門口裏面放上一根大木棍,然後在 庭院裏撒上芝麻桿。當地人把木棍 叫做「攔門棍」或者稱「絆財棍」,把 撒芝麻桿叫做「撒歲」。 據說芝麻桿要一直等大年初一 街坊鄰居相互拜年後,再清掃成 堆當柴燒,同時也就拿開了「絆財 棍」。這樣的習俗有多種傳說版本, 撒芝麻桿是因為傳說中姜子牙的老 婆是掃把星,她一到大年夜就會出 來,跑到誰家誰家裏就要晦氣了, 於是人們在大年三十的夜裏就在院 子裏撒上芝麻桿,據說掃把星怕芝 麻桿扎腳,就不敢到撒芝麻的人家 去了。門口放棍子也有叫做「攔門 棍」,其意思是告知那些乞討的人, 過年了就不要到家裏討要了。 但現在大多數人對這樣的習俗 又有另一種解釋,撒芝麻桿被稱作 「撒歲」,其寓意著人又過了一歲, 將來的生活就要像芝麻開花一樣 節節高,會越來越好。門口放木 棍的意思就叫做「絆財棍」,其意思 是說不讓自家的財往外流,都被絆 在家裏,有著聚財的意思。除撒芝 麻桿外,還有人家要在屋門上、牆 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 字,寄託對幸福生活的嚮往。 拜年是民間每逢新春佳節必有的 傳統習俗,也是人人過年時候都要行的 禮數。拜年過程中的禮儀很有講究,在 廣東潮州,無論帶了多少禮物,其中大 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諧音 「大吉」,帶多帶少都沒有關係,但是不 能是奇數。 關於拜年習俗的由來,傳說遠古 時代有一種怪獸,頭頂長獨角,口 似血盆,人們叫它做「年」。每逢臘 月三十晚上,牠便躥出山林,掠食噬 人。人們只好備些肉食放在門外,然 後把大門關上,躲在家裏,直到初一 早晨,「年」飽餐後揚長而去,人們才 開門相見,作揖道喜,互相祝賀。 拜年除要說吉祥話外,還要準備 適合的禮品。潮州人拜年,一般用潮 州柑與親戚朋友互換。根據史書的記 載,潮汕早在盛唐時期就產有柑,潮 汕柑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 柑在潮州又是一種象徵吉祥的果子, 體現了獨特的潮汕民俗文化。因潮州 柑比桔大,故俗稱「大桔」,而桔與吉 同音,近諧音,就成了「大吉」。拜年 時,各家各戶的茶几上也常擺放一盤 紅綠相間的「橄欖」和「潮州柑」,迎賓 敬客,表示「賓臨大吉」。 ■南方人除夕吃年糕,寓意年年高。圖為浙江村民晾曬年糕。 資料圖片 ■春節期間除走親訪友拜年外,還 會去廟會祈福。 資料圖片 ■春節期間各地都有年味甚濃的表演活動,圖為福建福州三坊七巷「十二 婆姐送平安」表演。 資料圖片 年菜豐盛 北吃餃子南食年糕 各地趣俗 買鯉魚「接財神」 大年初四,很多上海人都會 買活鮮鯉魚「接財神」。「忽聞吉 語聽來切,元寶一雙金鯉魚。」 上海傳統民俗中,為迎接財神, 用極活潑的鮮鯉魚作為元寶魚是 不可缺少的。鯉魚諧音「利餘」, 正如「最是癡心供祭品,鯉魚恰 近利餘音」。因此在老上海,初 五前一天就有人擔魚在街巷叫 賣,稱為「送元寶」。 「罵社火」驅鬼神 河南靈寶縣至今保留「罵社 火」習俗,「社火」亦稱「射虎」, 來源於古代祭祀社神,目的是驅 逐鬼神。這種活動由宮廷傳入民 間,逐漸演變為鄉村祭神、娛 神、迎神的賽會,並加進雜戲、 雜耍表演,成為中原漢族地區民 間傳統的遊藝活動。 「摸釘」人丁興旺 老北京春節期間還有「摸釘」 的風俗,在元朝的時候就已經有 了,及至明清兩朝時更加流行。 門釘據說是魯班爺發明的,每年 的正月十六,結了婚的女人們就 結伴到正陽門摸門釘。門釘的 「釘」和代表人的那個「丁」字諧 音,摸了門釘家中人丁興旺。 「烤頭風」除病邪 江蘇淮陰有初六給孩子「烤 頭風」之習俗。是夜帶 孩子到田頭空地點燃火 把,為孩子驅除病邪, 邊烤邊唱:「烤烤頭, 醒醒腦,烤烤腳,步子 矯,烤烤肚皮不拉稀, 滿身都烤遍,疾病永不 見。」 S24 2021年2月12日 星期五 辛 丑 牛 年 賀 歲 專 輯 喜 迎 牛 年

RkJQdWJsaXNoZXIy MTMxNzkz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