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P20221118

教育 專欄 CANADIAN CITY POST 文︰鄒傳仁 文︰梁志芬 電車可以說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公共交 通工具之一,運作這“活歷史”的電車工人更 見證着香港物換星移,但不變的是電車工會與 工人之間的那份情。 就是這份工會情,令不少電車工人的前輩 提起筆桿,將工人的生活寫下來,甚至畫成漫 畫,才能把他們肩並肩走過的路,留給今時今 日的香港人回溯。 本書所記的,正是這些有血有肉的真實小 故事,尤其是多個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電車工 人用血肉保衞工友權益、捍衞工友尊嚴的故 事。 對於新一代的香港人,電車也許是富有殖 民地色彩的集體回憶,亦是不少遊客探索香港 本土情懷的對象。然而,電車公司與電車工人, 其實也是殖民地時代的一個縮影、一種寫照。 作為香港百年老工會、活躍在當年工運最 前綫的電車職工會,他們所經歷過的那個真實 的殖民地香港,是有別於麥理浩時代後的香 港社會。 由 一八 四 一 年 香 港 被 英 軍 佔領 至 一九七一年麥理浩出任港督的一百三十年間, 香港人或多或少都受到殖民主義的壓逼,社會 充滿欺壓和歧視。 《百年來電車工人生活故事(增訂版)》 由電車工會開始出現雛型的一九二○年講起, 工會以“競進會”的名義成立,為求生存,不同 年代以文康或慈善組織的形態出現。 第二部分主要詳述工友備受壓逼的 一九五○年代。這個時期,電車公司如何高壓 處理罷工,從中可見到殖民地時代政商合流阻 止工會運動的情況,利用種種方式如鎮壓、濫 告等手段,就是要削弱團結工人的力量。 第三部分描繪一九六○年代電車工人的日 常苦況,也是一九五○年代的延續。 第四部分是記錄電車公司由易手九龍倉集 團至今的情況,社會條件改善,但工人生活卻 追不上。 本書的最後部分,收錄了電車工會前輩的 畫作,以及部分五六十年代的珍貴照片。本書 內文亦配以不同年代的電車工人漫畫及剪報, 能成為當時情況的一點佐證或回憶,帶給讀者 認識電車工人最真實、最直接的一面。 至於本書的增訂版,據作者所言,增訂了 其中兩個重點,一為釐清當年轟動一時的“羅 素街血案”中電車公司前後兩位總經理西門士 及莊士頓的角色責任,二為豐富了電車資方實 行“飢餓政策”的細節。 想必翻閱此書,今人能對當年工人階層的 生活有另一番體會;對當年香港的“殖民地” 性質,也能有新的感受。 若問社會上需要美術老師還是藝術家?相 信大家心中有數,當然是美術老師,因為藝術 家都是由美術老師培養出來。 了有穩定的收入,起初要當藝術家的都 選擇了當美術老師。當了美術老師,又想當藝 術家就不容易做創作了。繁忙的教學及行政工 作,陪伴學生成長和迎戰公開考試,都把美術 老師累透,能閒下來創作似是不可能的奢望, 於是日子久了,變成了“教書匠”。 然而早在三十八年前,即一九八四年 十月,有一班對創作充滿熱誠的美術老師,藉 着一次美術展覽“內裏的燃燒”,成立了熔爐畫 會。教學之余,努力創作,互相觀摩,討論文化 藝術,走訪藝術家,籌辦藝術通訊,主辦藝術座 談會,交流意見,也把兩岸三地文化藝術帶到 討論會上。 在當時香港還未有獨立一座的藝術館和 文化博物館,更被嘲諷為文化藝術沙漠。熔爐 畫會確實掀起了一股探討藝術之風,有美術老 師毅然離開教席,遠赴英倫,追尋藝術;亦有 美術老師繼續留守崗位,發展香港美術教育協 會,探求美育之道。 走過青葱歲月,經過三四十年後,當年的 成員有的成為以美育人的小學校長,有的是資 深視覺藝術教育學人,有的已是本地藝術創作 名家,也有大專院校藝術主管。 今天熔爐再現,以“熔爐文件及畫展” 把 部分畫友重聚於香港教育大學。手抄本的熔爐 刊物,記錄了珍貴的藝術消息。香港的藝術環 境已有很大改變,也會愈變愈好。當年的美術 老師已是遊走於畫廊的藝術家,而藝術家的老 師在香港已取得了終身藝術成就的大獎。 這是薪火相傳,由入職當美術老師開始, 同事都喜歡稱我為“梁藝術家”,他們準是要 我培育出色的藝術家呀! 電郵:info@hksea.org.hk 百年來電車工人生活故事 美術老師藝術家 26 CANADIAN CITY POST 都市報 2022年11月18日

RkJQdWJsaXNoZXIy MTMxNzkz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