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P20221111

教育 專欄 CANADIAN CITY POST 文︰鄒傳仁 文︰劉筱玲 早前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開幕,八號展廳 “國之瑰寶”展出了逾三十件中國書畫的經典 名作,均為國家一級文物。最叫筆者印象深刻 的,是兩元名家黃公望的《天池石壁圖》及倪 瓚的《梧竹秀石圖》。兩位均是享負盛名的文 人畫家,對後世文人畫創作影響深遠,站於畫 前,彷彿也能感受到畫中透出的文人“逸氣”。 無獨有偶,香港三聯書店近日出版的《畫 與道》來得合時,充實了筆者對中國文人畫 的拙劣知識。《畫與道》的作者陳青楓是資 深文化人,在香港從事文化工作逾四十年, 一九八四年開始追隨嶺南畫派大師楊善深老 師習畫,退休之後心無旁騖,專心致志弄筆濡 墨,而此書則是他對其書畫與人生作一總結的 重要着作。 《畫與道》的作者自序,題為〈“文人畫” 的前世今生〉,闡述了作者對國畫的一貫看 法。他寫道:文人畫被說“已死”,“那是因為 看到陳陳相因、不思進取”,文人畫以至國畫 界衰敗下來,或是“物極必反”、“盛極必衰” 下的必然之事。然而,他仍確信,文人畫深厚 的傳統根基不是隨便可以動搖的,因着其中 “人品、學問、才情及思想”四大要素集合起來 而成的優良品質,去蕪存菁後,定必再度興旺 起來。 在本書下篇“‘文人畫’探索”中,作者亦 特別談到現代文人畫的承傳。他舉了兩大師為 例子:齊白石從一名畫家進入文人畫境並長期 浸淫,孜孜不倦於詩書畫、金石的學習,成為具 強烈個人風格的國畫大師;潘天壽則長期在文 人畫裏磨練遊走,在繼承文人畫傳統的同時 探索新出路,構圖往往破險而出,帶給觀賞者 陣陣驚喜,為的是文人畫能得到延續、發揚。 故此,若談現代文人畫的承傳,最重要的仍是 精神修養,必須在文人畫境地裏經歷過,受 洗禮後才能成大器,絕非模仿得形似即可。同 時,學習潘天壽般,為現代文人畫尋找新的突 破,亦是助流派生生不息地發展的重要方向。 除探索文人畫外,書中亦載有作者數十篇 的書畫評論及生活隨筆,配以其歷年書畫作 品。叫筆者最為欣賞的,是其“畫路禪行”的 哲學:“學畫就像學佛,必須耐着性子,把心 情收拾,不要急功近利,我希望大家先把心安 下來,平靜地在宣紙上寫‘濃、淡丶疏、密’,要 慢慢地寫,要心平氣和地寫,造就是我倡議的 ‘畫路禪行’。”對的,學畫亦是修行,雖要掌 握基本功,只不過“禪”相對較為隨意,少些框 框條條亦無不可——“隨意”,不是“隨便”。 後記:香港畫家聯會將在中環大會堂舉辦 “畫道同行——陳青楓書畫展”(十一月四日 至七日,高座七樓),為香江藝壇沾上濃墨,筆 者在此謹祝展出圓滿、成功。 收到一位家長送給我的一套《香港百 人童年》上、下冊,內有一百二十四個童年故 事,也是香港人的故事,涵蓋一九二○年至 一九九六年走過的日子,百人同撰香港之歌, 情真意切,一個個真實的故事,道盡了生活中 的歡樂哀愁,反映了不同時代的香港面貌,讓 我們緬懷過去,思念從前,字裏行間那童心童 趣,滿載的親情、友情、家鄉情,讓人回味無 窮! 百人的童年往事,從百齡老人口述的故 事,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出生的青年故事,當中 有各式不同的人物,讀着他們的趣事,感歎時 光的飛逝,時代的變遷,變不了的是那童年的 情懷,人情依舊,看到了香港的滄桑和黃金歲 月,也看到了香港人的奮鬥精神。 我也是在五十年代隨父母到香港來,往日 是家鄉的首富,新蓋的西式樓房,我也是長大 後在相簿中看到,想當年父親以為很快可以回 鄉,只是在九龍城租了一層閣樓安頓下來,依 稀記得樓下是做收買的大型店鋪,我沒有唸幼 稚園,就在培道小學讀書,最難忘的是母親教 我背乘數表。然後轉到伯特利學校唸小學和初 中,因為是基督教學校,校內滿有愛的氛圍, 很享受校園生活。 童年生活印象最深刻的是每逢假日,父親 推着昂貴的歐洲牌子嬰兒車,寶貝的弟弟坐在 車上,享受陽光,四個姊姊伴在車旁,浩浩蕩蕩 地操到九龍塘公園去,鞦韆、搖搖板上度過了 我們快樂的童年,今天乘車經過公園的時候, 歡聲笑語仍在腦海中盤旋,草地和休憩的亭子 仍在,兒童都在商場中消遣去了嗎? 高小和中學年代搬到九龍基督教墳場對 面兩層高的樓房去,即現時的樂富,以前叫老 虎岩,在我眼中,墳場很美,依小山而建,墳墓 排列整齊、清潔、漂亮,我常常獨自上山去,找 一個墳邊坐下靜靜地看書。 後來實現夢想當一位老師,實習時就在我 家的旁邊,新蓋的老虎岩官立小學實習呢! 電郵:principal_lau@cky.edu.hk 以畫入道,以道解畫 香港百人童年 26 CANADIAN CITY POST 都市報 2022年11月11日

RkJQdWJsaXNoZXIy MTMxNzkz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