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P20220819

天下 神州 CANADIAN CITY POST 下轉頁22 過度捕撈 環境污染失棲息地 自然繁殖難恢復 中華鱘岌岌可危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日前正式宣布,長江特有物種白鱘已經滅 絕。而同樣作為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旗艦物種的中華鱘也岌岌 可危。公開資料顯示,目前中國已經連續5年未監測到野生中華 鱘自然繁殖。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所研究員、被稱為“中 華鱘之父”的危起偉表示,“中華鱘的生存狀況還在持續惡 化。” 《新京報》報道,中華鱘自然分布貫穿長江上中下游和近海,是長 江水生生物的典型代表,其保護涉及地域廣、領域多,涵蓋漁業、工程、政 策法規和長江水域及沿岸社會經濟等方方面面,這不僅是對一條魚的保 護,更是長江生物多樣性和長江水生態保護的關鍵。在中國科學院水生生 物研究所(中科院水生所)的水生生物博物館,展出有4件白鱘標本,其中 一件由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員何舜平參與製作而成。回憶起1980年代的這 段經歷,他頗為感慨,“當時白鱘的數量已經不多,但沒想到會這麼快滅 絕”。 種群規模急劇縮小 何舜平1985年到位於武漢的中科院水生所讀研究生,畢業階段他的 老師要製作幾個標本,他和同事何長才前往宜昌的中華鱘研究所,將一頭1 米多長的白鱘、一頭4米多長的中華鱘運回了武漢。當時研究所的冷凍庫中 有很多鱘魚個體,何舜平很快就找到了白鱘。白鱘長相奇特,吻又尖又長, 像劍一樣。長江流域一直流傳着“千斤臘子萬斤象”的說法,“萬斤象”指 的就是長江白鱘。據記載,最大的白鱘有7米長、1000多斤。 何舜平一直沒見過活體白鱘,這也是他第一次見到“新鮮”的白鱘。 “水生所的標本館中有剝製的白鱘標本,也有用福馬林浸泡的標本,但情 況不太好,那次,我們選擇了一頭品相不錯的白鱘個體,牠體態完整,死因 不詳。”他和同學找到搬運工人,用人力車將凍得硬邦邦的白鱘和中華鱘 運到長途汽車站,抬到了長途汽車的頂部固定好。由於白天有太陽、溫度 高,何舜平於晚上坐了夜班車,凌晨兩點多到了水生所。他說,當時白鱘的 數量已經不多,但沒想到白鱘會越來越少,以這麼快的速度滅絕。 何舜平回憶,白鱘解凍後被開腸破肚、掏空內臟和腦髓。“我們將白 鱘的肉剝離,僅剩一張皮和保留的頭骨。”他們用砒霜和肥皂粉混合,抹 在白鱘皮的內部,再在裏面填充木屑和刨花,將皮縫製好。“過程說起來 簡單,做起來還是比較難的。由於當時沒空調,我們將白鱘搬到溫度較低 的防空洞中解剖,當時的味道還是很難聞的。”何舜平說,1991年中科院 水生所魚類學研究室生態組的團隊出野外時,曾經採集到了20厘米左右 的白鱘幼體,此後白鱘越來越少,直至滅絕。“白鱘滅絕給人類的啟示是 改善環境,要減少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干擾。”他認為,未來要加強對野 生中華鱘的保護。 與白鱘逐漸滅絕的原因相似,在20世紀後期,由於過度捕撈和環境 退化、築壩、水污染等人類活動的影響,中華鱘的自然種群規模也急劇縮 小。此外,河道沖刷、航道疏浚與挖沙、防洪及城市景觀工程等人類活動 使中華鱘仔稚魚棲息地喪失,進而導致補充群體減少,造成繁殖群體持 續萎縮。在葛洲壩截流前,中華鱘產卵場的分布江段為金沙江下游冒水江 段至重慶以上的長江江段,分布範圍超過600公里,分布數量達19處。其 中,比較著名的中華鱘產卵場有金沙江下游的三塊石、偏岩子和金堆子產 卵場,長江上游的鐵爐灘和望龍磧產卵場。葛洲壩截流後,中華鱘的生殖 洄游路線被切斷,原有的產卵場全部無法利用。 近年來,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員劉煥章一直在監測長江宜昌段的中華 鱘野外種群。劉煥章介紹,為了解中華鱘繁殖季節的環境條件和行為,科 研人員還進行水下視頻監測,對水流水溫進行監測分析。 水溫高影響產卵 “從目前的監測情況看,中華鱘在宜昌江段的繁殖群體數量比較少, 大概在20尾以下。”他說,目前宜昌葛洲壩下產卵場是中華鱘唯一確認的 產卵場。據介紹,中華鱘受精卵在葛洲壩下產卵場孵化後,鱘苗隨江漂 流,在到達長江口索餌場前,需在葛洲壩以下的長江中下游江段洄游、索 餌、藏匿、棲息6個月以上。 這個於1982年發現的新產卵場狀況也不樂觀。研究指出,由於三峽蓄 水導致水體含沙量明顯減少,對河床的沖刷日益明顯,中華鱘產卵場江段 沉積細砂和粗砂區域面積顯著減少,河床卵石縫隙充塞度明顯下降,導致 中華鱘自然產卵位點改變和遷移,進而影響中華鱘自然產卵場的繁殖適合 度。相關數據顯示,近5年來葛洲壩下中華鱘洄游群體已不足30尾。2021 年監測到葛洲壩下產卵場中華鱘繁殖群體數量僅為15尾。為拯救中華鱘, 各地開展了不少增殖放流活動。據初步統計,1981年至今人工放流了超 800萬尾中華鱘。但問題是,其野生種群的自然繁殖仍無法恢復。 根據中華鱘的歷史繁殖群體數量、目前產卵場的環境容納量等參數, 研究團隊結合長期監測數據和歷史數據,將中華鱘繁殖群體數量評價指 標分為5級:670尾以上為“優”、400-670尾為“良”、200-400尾為“中”、 50-200尾為“差”、50尾以下為“極差”。水聲學探測結果顯示,19982001年中華鱘繁殖群體數量指標評級為“良”;2004-2012年三峽工程蓄 水後至向家壩蓄水前評級為“中”;2013-2020年評級為“極差”。 長江特有物種白鱘日前宣布滅絕,而同樣作為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旗艦物種的中華鱘,生 存狀況也在持續惡化。 資料圖片 20 CANADIAN CITY POST 都市報 2022年8月19日

RkJQdWJsaXNoZXIy MTMxNzkzMQ==